欢迎来到南京希丁哥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24小时服务热线
南京希丁哥网络公司的商标logo

网站首页
网站建设
Website
客户案例
Case
公司优势
Advantages
 域名主机
Hosting
 企业邮箱
E-mail
 网站推广
Promotion
 关于我们
About Us

我们有着的原创与网站设计界的精英
banner的阴影
网站建设知识
网站知识的技术拾零
网站新动态知识
网络新知识转载
从用户体验出发的反传统网页设计
发布人:admin

     以下是我从网上摘抄的一篇文章,感觉蛮有深度的,主要是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待,反传统的网页设计究是什么样子的,但以下的话语不太容易理解,大家先看看吧,不是那种通俗的,不知道中心思想是否明确,因为是转载的,里面有好多不太通的句子,我简单的修改了一下,而且有些不懂,我干脆删除了。具体内容如下:

     前几天收到《环球企业家》一位记者朋友的电话,说能否从设计和用户体验的角度说说为什么《每日邮报》会迅速越《纽约时报》,成为上点击量高的报纸网媒。从其官网我们能看到,现在它们有每月有上万的独立访问,更有意思的是,其中三分之二的流量并不来自报纸的发行地的英国。在这个凡事都需要被归纳成模式,似乎成功人士都修练了某种心经,而棚的网站一定是遵循了某些市场和设计原则的时代,网站设计可以用非常简陋来形容。

     在问答网站这一块上,已经有不少人在讨论为什么《每日邮报》会这么成功?由于本人非常不喜欢看长篇大论的,多也就是差不多就是鼠标滚到底,粗略看了几条短的评价,比较有说服力的包括:
首页没有广告,让用户专注于内容,抓住刚需内容,如性和绯闻料,高清无码大图,让你一次看个够,瀑布流,无刷新提示,引导用户长时间停留。

     为了深刻感受《每日邮报》的强大吸引力,我从内容、用户心理、搜索引擎优化、网页设计、背后的设计团队几个方面说说我的理解。(之所以仓促发言,源于我给自己看产品的直觉原则 - 直观感受即是核心价值)。

     我将新闻内容分成三大类:精华(值得深度反复品位的评论员文章)、专业(与用户工作与兴趣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类内容)、无聊(填满用户的碎片时间的八卦、萌系、敏感、搞笑、惊悚、雷人等内容)。

     对于一般用户,无关阅读优先级,对三种内容都有需求,而前两类属于压力阅读,因为潜意识中必须从内容中抽取关键词条混合用户的认知模型进行信息构架。简言之,这是一个用脑过程。对于无聊类内容,通常用户用来刺激和替换脑中的非必要信息,简言之,这是空脑过程。

     《每日邮报》的主体内容由科技版块的轻内容轻用脑过程,和各种重口、高清和刺激的重空脑过程构成,这就为用户构建了一个愉悦的体验,适度压力加上放松,这种致体验咱们可以类比洗脚按摩痛并快乐着。

     一级界面无广告,而次级界面开始加入大量广告。这是一个简单的策略。对于大多数信息浅层索取用户,看到主页的长标题和大图,以及巨量丰富的相关信息(界面被设计得在单位面积内挤入了负荷的快速更新信息),已经满足了其用脑和放脑过程。如果用户被图片内容吸引,可以进入次级页面浏览大量高清图片(通常 - 张),由于图片的视觉吸引,用户不太在乎旁边的广告干扰。

     特色的女性内容模块,据说在内容贡献和吸引用户方面居功至伟。我并没有看到《每日邮报》的直接数据,因而无法判定这个内容模块的流量。但是从逻辑上分析,《每日邮报》的整体内容呈现至少到目前为止是全面导向女性、刚需的,因此每一个内容模块用户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当八卦和猛料来浏览。 模块反而是里面口味清淡的,主要以女性用户的直接需求,如美妆、购物、饮食和母婴为主。我不认为这是网站点击的主要来源,但这个模块可以为其合作商家直接倒流量,从宣传上大力推介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用户心理,总是和网站设计和内容分不开的,这里只提出几个有意思的点来说。

     以《纽约时报》为例,媒体领域一直对其马首是瞻,其内容的专业深度和社会道德等考量属于业界的水准,其网站和移动端的设计,也是将品质贯彻到底,连字体和内容排列间隙都是考究,其气质和品质无需赘述。国内媒体诸如《中国企业家》,在业界同样有口皆碑,内容深度甚至好于《财经周刊》,但却无法与其相比。更端一点的例子:你能说《男人装》的内容很有深度吗?同样,《纽约时报》流量也被《每日邮报》无情越。

     也就是说,读者面对高质量内容是有阅读压力的。专业读者只占总体数量的一小部分,大量读者需要的是能快速获取新鲜信息的服务,新鲜愉悦和客观呈现是重点词。作为英国发行量第二大的报纸,《每日邮报》正在几个城市筹建新的网络版内容团队,以使其能迅速向用户提供手消息。仔细品位《每日邮报》的文章,虽然有大量的料和擦边球内容,但是用图片说话和保持基本的客观立场(编辑们不会明显偏左偏右)一直是一个内容底线。编辑们也不会故作深沉,以降低内容的阅读压力。

     《纽约时报》网络端不开放评论,只能做社交分享,言下之意:我的观点不需要你们来评价。《每日邮报》文章下面有丰富的评论区,允许用户进行顶和踢操作,言下之意:欢迎你们吐槽,说不定内容比我们的正文更有意思哦。分享功能不多赘述,这是网媒的标配,不过登入《每日邮报》的官方 账户,其活跃度还是会吓人一跳原来吐槽才是人民群众真正喜闻乐见和亲身参与的健脑活动。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参考豆瓣。经常玩豆瓣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经验,一个好玩的帖子,主贴只是一个导火索和被吐槽对象,真正好玩有才的一定隐藏在后面的评论中。 不止是对于焦点问题的贡献,也同样来源于零散的回复信息之中,而且这会是一个趋势,自生长内容通过有效的算法和适度运营,可能为网站带来意想不到的用户群。

     让我们回想诸如新浪、搜狐等门户,由于条块化的分区,很多内容要求必须精简到 - 字符内,以至于我们经常无法将标题和内容对应起来,又怎么会点进去继续浏览?《每日邮报》对于标题的要求只有 个:长,一定要长,长到用户不浏览具体内容也能抓住关键信息。这样的信息传达才是有效的。

     这其实也源于中英文不同的语法构成和阅读习惯。中文是高度概括和隐喻的,我们习惯绕圈来说事儿。英文是简单粗暴的,你必须直击点,标题中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可以用好几个形容词。我们回忆一下乔帮主的演讲 无可比拟的,好的,难以置信的,前所未有的,都是被反复使用的词汇。

     这个因素一般是被非技术人员忽略的,作为设计师,我也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只能蜻蜓点水的说一下。但实际上从网站运营和数据来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核心点。虽然谷歌不断调整算法,造成以往的很多方式不再适用,但总体来说一些关键方式依然重要。

     长标题包含多的信息和关键词,至于这样为什么利于优化我就不解释了。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样的长标题在满足设计原则基础下,从内容到优化都是很占便宜的。

     如果我们需要找观点,可以去《纽约时报》,想和奥巴马侃大山,可以去 ,我们的选择很多,对于入口我们几乎没有粘性。就像我们并不在乎去哪个地方给手机充话费,而是看哪边的折扣更加吸引人,在这点上,门户并没有任何优势。

     但是如果我们想看八卦消息的高清大图,《每日邮报》几乎是我们、选择。由于主要是独立访问,用户的黏度非常高,同样,当我们在用关键热词搜图,大量的结果也导向《每日邮报》,这也给网站带来丰富的流量。

     终于可以说设计,其实我看来,《每日邮报》不仅没有违背设计原则,而且它还符合很多新近的设计趋势。

     看到这儿,我突然发现了,好象上面的这些文字都是用英文翻译过来的,要么用什么原创的机器弄过来的,有点驴头不对马嘴,几篇文章经过混在一起,然后简单的修改修改,再胡乱的放些东西里面,于是就成了原创,这是我的感觉,不一定是对的,但好多句子不通顺,这是真的。


>> 下一条:
 
 
程化的管理模式,用来化解风险,确保质量
公司的各个关键词自然排名多年来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公司地址:南京市鼓楼区建宁路61号中央金地广场3幢609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苏ICP备10214264号-1 在线QQ号为:960673、421748137 电话:025-83462468 传真:025-68661183

版权所有:南京希丁哥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在线QQ客服:960673、421748137  上班时的咨询电话:025-83462468、83461973      下班时电话:17705149688